下载排行
-
论俄罗斯反金融制裁的成效和局限
[摘要]2022年年初,美国和欧盟对俄罗斯实施了史无前例的金融制裁。为了稳定国内金融市场,俄罗斯采取了一系列反制裁措施。分析这些反制裁措施的成效与局限能够帮助其他国家积累应对金融制裁的经验。跟踪2021~2024年俄罗斯金融市场各项指标的变动趋势,能够发现俄罗斯反制裁措施的短期成效和长期局限及其背后的原因。这些成效和局限在外汇市场、信贷市场和证券市场上均有体现。其中,短期成效包括稳定卢布汇率和国际储备、保障银行和企业的资金流动、规避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维持证券价格水平;长期局限包括未能根本缓解卢布贬值和国际储备减少的压力,天然气卢布结算效力下降,加息对信贷市场具有长期负面影响,优惠贷款无法降低企业偿债难度和提高企业运营能力,股票价值未能恢复到制裁前水平,限制证券海外交易不利于证券市场长期发展。该文在对此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以下关于反金融制裁的理论性思考:反金融制裁要与反贸易制裁并行,实施的具体措施要有灵活性,强化本币结算的作用,重视多边金融合作等。
-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中东欧国家的服务贸易效率与潜力研究
[摘要]该文测算了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中东欧17个国家、11类服务业的相对贸易优势指数、双边贸易综合互补指数和贸易密度指数,从多维距离角度采用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探究双边服务贸易的效率与潜力以及影响服务贸易非效率的相关因素,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中国与中东欧双边服务贸易额呈持续上升态势,但占中国服务贸易总额比重很小;中国在服务贸易方面长期存在逆差,服务贸易伙伴国比较集中且与多数国家在多数年份具有较强的互补性。第二,双边服务贸易以传统服务行业为主,新兴服务行业所占比重小,但贸易联系密切的均是存在贸易互补性的新兴服务行业。第三,贸易双方的经济体量、贸易伙伴国人口数量、一定范围内的地理距离与制度距离、服务业增加值的GDP 占比、经济自由程度以及是否属于欧盟成员国等因素对服务贸易额的增长具有明显促进作用;而中国人口数量及与其他国家文化隔阂则会起相反作用。第四,中国与中东欧17国的服务贸易效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中国与大多数中东欧国家的贸易存在低贸易效率与高提升空间共存的现象。
-
贸易理论演进中的“萨缪尔森循环”与国家博弈
[摘要]自由贸易会增进各国福利,长久以来这一观点毋庸置疑,直到2004年萨缪尔森对此提出挑战。他认为在考虑到技术进步的情况下,自由贸易有时候会损害一国福利,即自由贸易有可能出现这样一种情景:尽管一国生产率的提升对该国有帮助,但同时会因降低了两国间的潜在贸易收益而持久地伤害另外一个国家。该文对此情景的存在性进行深入研究,并在对萨缪尔森模型进行批判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下观点:第一,贸易国家之间有可能出现“自给自足—自由贸易—自给自足”的“萨缪尔森循环”。第二,自由贸易之后重回“自给自足”的状态无异于“经济脱钩”。第三,“经济脱钩”可进一步分为“自然脱钩”和“人为脱钩”。第四,为了防止“自然脱钩”而最终掉入“人为脱钩”的情景称之为“脱钩悖论”。第五,交易成本、投资和规模报酬等现实因素会加速或延缓“萨缪尔森循环”的出现,但未改变“萨缪尔森循环”和“脱钩悖论”的存在性。第六,在“萨缪尔森循环”中,国家会在经济实力层面和贸易权力层面展开激烈的双重博弈。技术赶超大国可在国际市场价格控制权、国际经贸规则制定权、由贸易权力衍生而来的货币权力等方面不断获得优势,甚至撼动既有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