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排行
-
外部危机、内生动力与中俄农业合作的进展述评
[摘要]2019年以来叠加发生的全球危机骤然提升了粮食等农产品安全的战略重要性,中俄农业合作在此背景下全面展开,体现在双方大型农业企业日益成为主角、农产品贸易额大幅提升,以及贸易地理范围不断扩大等方面。与此同时,自2023年以来中俄两国积蓄多年的内在需求转化为关键的政策文件,推动双方农业合作在质的层面实现了突破进深。首先,经过近10年的筹划,不经第三国、无需海运的中俄新陆路粮食走廊正式运行;其次,经过15年的努力,中国对符合标准的俄罗斯猪肉开放市场;最后,经过30余年对俄罗斯农业投资(特别是在远东地区)的曲折探索后,部分中国大型农业企业开拓了新的成功发展之路。量的全面提升和质的突破进展并不意味着中俄农业合作没有约束因素。双方既有扩大、加深农业合作的强劲动力,也有保护本国市场与农业生产者利益的内部需要。在种子等农业高科技领域,俄方的食品安全构想、技术主权思维、专门的联邦与国家项目等都带有明显的保护主义色彩,不仅制约着西方不友好国家的种业公司,也同样约束着友好国家企业赴俄发展种业的步伐。不过,除了种子等有限领域与边境区域,在外部危机与内生动力的双重作用下,特别是在双方大型农业企业日益成为合作主体的情况下,中俄农业合作的内容与空间越发丰富和广阔。
-
中俄地方“多维链式合作”的内涵阐释与推进路径——以辽宁省与远东联邦区合作为例
[摘要]促进中俄地方合作高质量发展是维系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础。但是,当前中俄地方合作不仅受限于本国和全球经济发展形势,而且受限于俄罗斯产业链和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不高、科技创新资源分布不均衡、人口要素存在短板、市场主体融资难等问题。综合来看,中俄在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人才链和资金链方面的合作需要加强。该文提出“多维链式合作”概念,并考虑到辽宁省作为中国东北地区向北对外开放的重要海上门户,在深化对俄罗斯远东地区合作方面发挥着关键枢纽和节点作用,以辽宁省和远东联邦区经济合作为例,从以上“五链”系统提出中俄地方“多维链式合作”的思路及建议。
-
“一带一路”数字经贸规则构建与中国改革方略探索
[摘要]由于“一带一路”框架内的各国处在数字产业和贸易发展的不同阶段,要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数字经贸规则,尚需遵循既有的国际经贸规则,借鉴数字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走出规则缺失、治理机制分化、贸易壁垒居高不下的困境。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数字经济体,正在加快数字经济先立后破的体制机制改革,其重要任务是坚持法治思维,提高数字治理软实力,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在“一带一路”框架内,一方面,中国在跨境电商、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信息技术成果运用上,帮助部分国家跨越数字鸿沟;另一方面,本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践行多边主义的数字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构建“一带一路”数字经贸规则及时提供中国改革路径探索的经验。